15321619009
https://work.weixin.qq.com/kfid/kfc4ab1829c58920565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安全呼吸大全 > 
安全呼吸大全

 

过滤口罩常见使用问题

 

问题1:如何辨别真假活性碳?
  解答:市面上有许多伪造的活性碳口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类似深黑色的"活性碳"布,事实上仅是经过染色加工而已,完全无法吸附臭味或有机气体。真正的活性碳是经过高温碳化及活化的活性碳颗粒或活性碳纤,即使再遇高温也不易融化消失。试试看,将您使用过的活性碳口罩剪开,取出黑色的活性碳层,用打火机烧烧看,若没有残留活性碳粒或活性碳纤,则表示您以前购买的是没有吸附效果的伪造品了。

  问题2:同样是使用真的活性碳口罩,为什么有些活性碳口罩吸附有机气体或异味的效果不是很好?
  解答:由于国内的作业场所常有恶臭及有机气体的产生,使用活性碳口罩便成为劳工朋友做好工作防护的基本条件。国内一般口罩厂所使用的活性碳层大多利用含浸的加工方式将树脂及活性碳混合,以固定在不织布上,然而树脂却会将活性碳的比表面积大幅覆盖,进而引发活性碳本身原有的吸附及气体交换的能力。
  为提供使用者最有效的活性碳口罩,三晖公司投入近三年的时间于研发并量产不含树脂的活性碳布,此项制程完全不使用树脂,以避免引发活性碳粒本身的吸附效果,经使用四氯化碳气体实施穿透性时间测试,此种制程的活性碳布,其吸附速率比其它厂商之活性碳布高6-20倍。

  问题3:是不是所有的作业环境都适合使用活性碳口罩呢?
  解答:这是国人常有的不正确观念,如果您的工作场所并没有有机气体、恶臭、或毒性粉尘等污染物质,宜避免使用含有活性碳过滤层的微过滤口罩,以节省您的支出。
  活性碳过滤层的主要功用在于吸附有机气体、恶臭、及毒性粉尘,并非用于过滤粉尘,过滤微细之粉尘主要是靠超细纤维静电过滤布(MELT BLOWN)。所以如果您的工作场所只含有微细粉尘的污染,请使用符合国际认证品质的粉尘专用微过滤口罩便可,价格经济、呼吸有较舒适,不必多花费冤枉钱去购买单价较高且呼吸阻力较大的活性碳微过滤口罩。当然,如果您的工作场所含有机气体、恶臭、及毒性粉尘等污染物,也衷心提醒您务必使用活性碳微过滤口罩,以降低毒性物质侵害您身体器官的机会,确保您的身体健康。

  问题4:是不是越小的粉尘,越难被口罩过滤呢?
  解答:一般而言,我们会以为越小的粉尘越难被过滤,但这是个似是而非的观念,以过滤理论而言,主要有五种过滤粉尘的方法:(1)布郎运动[Brownian Diffusion]-对越小的粒子,效应越强。(2)拦截[Interception]-对越大的粒子,效果越好。(3)惯性撞擎[Inertial Impaction]-对越大的粒子,效果越好。(4)引力吸引[Gravitationl Settling]对越大的粒子,效果越好。(5)静电吸引[Static]-对越小越轻的粒子,越易被吸引。由此可知,粉尘越小时,(1)(5)效应越强,粉尘越大时,(2)(3)(4)效果越好,所以并非越小的粉尘越难被过滤。
  最难被过滤的粒子简称为MPPS(Most Penetrating Particle Size ),MPPS的大小一般为0.6 micron,无论是欧规EN149,美规NIOSH,或澳大利亚AS1716的认证标准,皆采MPPS来做为测试口罩,所以只要您购买的是经过认证的口罩,均能保护您呼吸系统的健康。

  问题5:工作环境中常见的粉尘及污染只要有那些?
  解答: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多种危险粉尘及污染均会造成呼吸系统的职业伤害,譬如:粉尘 当矽尘或石棉尘进入肺部且沉积于此,将会对肺组织功能造成伤害。在此情形下,肺组织与血管的接触面积将会减少,相对地降低人体血液中氧气的交换率,而使呼吸更感困难。
  铅尘 类似铅尘的物质会导致系统性中毒。当铅尘进入血管中时,会造成
身体上某些部分的伤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有机气体 有机性的气体进入血管时,会对脑部造成类似麻醉剂的效果,
而使您感到晕眩,降低手脚的协调能力。
  以上仅是例举常见伤害呼吸器官的悬浮微粒,其它有害物质尚包括:
  -异氰酸盐(电镀时所产生之毒性气体)
  -花粉/谷物/干草
  -某些胶水及树脂
  -电焊时产生之气体
  -木屑、玻璃纤维…等。

  问题6:长期工作在具有粉尘或有毒气体的环境下,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哪些伤害?
  解答:长期工作在具有粉尘或有毒气体的环境下,若没有使用合适的防护口罩,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伤害。肺部器官及组织的伤害通常是很严重且无法复原的,尘埃越微细,越容易进入支气管末端,杀伤力越大。以国人蒙患比例最高的石棉尘肺症而言,当石棉中的矿物性粉尘沾黏到肺泡时,肺泡与血管接触面积将会减少,而使得气体交换工作无法正常运作,进而造成呼吸困难,长期下来因为供养量的减少,像电影"多桑"中走路蹒跚、讲话都有困难的情况就会伴随而至。多种粉尘暴露所引发的职业伤害还包括肺部纤维化、助膜积水、助膜增厚以及助膜斑等。
  其他可能导致呼吸方面的疾病还包括:
  u 气喘病 胸腔烦闷感、呼吸困难
  u 非本质的过敏症 呼吸困难以及类似感冒的症状
  u 鼻黏膜炎 流鼻水、鼻塞
  当一个人容易感到过敏时,持久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肺部器官的永久伤害,而且症状会持久性地更加严重。鼻膜炎的人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气喘病,而气喘的症状会日益严重,且极容易因吸入其它物质而发作,例如:二手烟、一般性的空气污染,甚至包括干冷的空气。

  问题7:如何判断不同的污染浓度,应该使用何种防护等级的口罩?
  解答:首先要说明最大容许暴露量的定义:世界各先进国家一般均会针对各种有害粉尘或毒性微粒订定最大容许暴露量,亦即一般业界所通用的MAC/OEL/TLV值(MAC=Maximum Admissible Concentration. OEL=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TLV=Threshold Limit Value)。例如铝尘的最大容许暴露量(OEL值)是10mg/m3,则具有12倍OEL值的FFP级口罩适用于铝尘浓度小于120mg/m3的工作环境。
因此,作业场所应委托安全卫生管理师至现场实际量测作业环境的污染浓度,然后换算成几倍的最大容许暴露量,再选用合适的口罩,以欧规EN149:2001认证口罩而言,FFP1可用于5倍OEL的污染浓度的环境,FFP2为12倍OEL,FFP3为50倍OEL。

  问题8:市面上贩售的棉布口罩有那些优缺点?
  解答:棉布口罩的优点主要为可重复清洗使用,缺点为:(1)口罩内面接触口鼻的部分会留有唾液,若没有勤于清洗,容易滋生细菌,不符合卫生之要求。(2)棉布口罩的纤维一般都很粗,无法有效过滤较小的微粒,且大多未通过国际安全认证,防护效果并无保障。

  问题9:不织布口罩可以清洗后在重复使用吗?
  解答:不织布口罩的过滤机制只要是靠超细静电纤维布,其纤维直径约为1-5micron,所以粉尘经超细静电纤维布捕捉住后,极不易因清洗而脱离,且水洗亦会被破坏静电的吸尘能力,因此,不织布口罩是不可以清洗的,用后便需丢弃。

  问题10:有些款式的口罩上面有一个呼吸阀,有什么功能呢?
  解答:在某些湿热或通风较差的工作场所,或劳动量较大的工作环境,您可使用具有呼吸阀的口罩,以帮助您在呼气时更感舒适。呼吸阀的作用原理是呼气时靠排出气体的正压将阀片吹开,以迅速将体内废气排除,降低使用口罩时的闷热感,而吸气时的负压会自动将阀门关闭,以避免您吸进外界环境的污染物


附表:一般工作环境之空气粉尘污染,及相对应适用的丢弃式微过滤口罩
(请依粉尘浓度高低选取合适等级之口罩。)

 

如何正确选择口罩的类型

口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通常我们按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分为两大类(参见图1):空气过滤式口罩与供气式口罩。空气过滤式口罩,或简称过滤式的口罩的工作原理是使含有害物的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过滤进化后再被人吸入;供气式口罩是指将与有害物隔离的干净气源,通过动力作用如空压机、压缩气瓶装置等,经管及面罩送到人的面部供人呼吸。


过滤式口罩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大类,以下详细介绍此类口罩的 选择方法及使用条件。


一个过滤式口罩的结构应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面罩的主体,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一个口罩的架子;另一个是滤材部分,包括用于防尘的过滤棉以及防毒用的化学过滤盒等。所以,对于过滤式口罩的选择使用,有些生产广家的产品给您提供了如下的方便,即您可以使用同一种面具主体,当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需要防尘时,配上与之相应的过滤棉,这样您就戴上了一个防尘口罩;当需要在有毒环境中进行防毒时,换下过滤棉,安装上与之相应的化学过滤盒,这样它又成了一个防毒口罩了,或者根据您的工作需要,为您提供更多的组合。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空气过滤式口罩又包括多种类型,如半面型,即只把呼吸器官(口和鼻)盖住的口罩;全面型,即口罩可把整个面部包括眼睛都盖住的;电动送风型,即通过电池和马达驱动,将含有害物质的空气抽入滤材过滤后供人呼吸。在半面型口罩中又分为:免保养型,这种口罩多以防尘为主,其主体与滤材是合二为一的,不可更换滤材;低保养型,这种口罩的主体没有可更换的部件,如损坏时要更换整个面具,这样可节省人力与保养费用;一般保养型,即面具的各部件有损坏时可逐一更换,平时也要注意保养。



以上我们了解了口罩的各种类型,那么应如何选择其一以适用您的工作环境需要呢? 能不能随便选择其一就能满足在各种条件下的需要呢?

要回答上述疑问,首先要了解各类口罩的适用条件,这在选择口罩时非常重要,比如说空气过滤口罩只适用于环境中氧气浓度大于18%时,否则要用供气式口罩。若在有害物性质不明时,要考虑最坏情况,使用背罐自吸式(SCBA)等等。那 么,对于过滤式口罩,当满足氧气浓度大于18%时,是不是随便找一个口罩戴上就可以呢?当然不行,我们还要了解一个重要概念,即面具的指定防护系数(APF)。



对于不同类型的口罩,通过使用时对其防护程度的研究,都被指定了一个系数,即指定防护系数(APF),它可以帮助我们选用口罩。不同国家或机构对口罩指定的APF值是不同的,但意思相同。比如说根据美国ANSI Z88.2——1992标准,空气过滤式半面型口罩的指定防护系数为10,它代表了当你配戴半面型口罩时,它能帮助你把有害物浓度降低10倍;同样的;空气过滤式全面型的APF值为100,全面型电动送风式为1000等。



我们配戴口罩进行防护的目的是将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浓度水平降低至允许暴露浓度水平(法规中对不同物质的允许浓度值有不同规定,可参考美国PEL值,及TLV值等)。所以,在选择口罩之前要了解有害物实际暴露值的情况、有关有害物的允许暴露值是多少、氧气浓度情况如何等之后;再根据每种面具的指定防护系数,进行正确选择。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口罩的流程图,通过回答其中每个小框内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选到最适当的口罩类型。



当然,选择完了口罩类型并非万事大吉,要想使它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地保护您免受有害物危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还要选择适当的滤材;对使用者进行培训以保证口罩能被正确地配戴,在暴露于有害物时一定要坚持一直配戴,等等。另外,还要保证口罩与您的面部有良好的密合性,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购买使用质优的、能通过密合试验的产品,工人正确地配戴,口罩大小要适合等,否则,即使是选择配戴了正确类型的口罩,也不能使人真正地摆脱有害物的危害。

记住,选择了正确的防护口罩类型是进行有效防护的重要一步,因为您的健康就靠它了。

 

 

 

为什么必须坚持佩戴口罩

 

我们向您介绍了如何选择口罩的本体以及滤材,那么是不是正确地做到了这两点就能使您免受污染物的影响,真正有效地发挥口罩的功效呢?其实不然。下面,我们给您介绍影响口罩功效的几个因素,并让您了解在污染环境中要坚持配戴口罩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能真正地使口罩的功效发挥出来奔取决于4个因素,其中3个是针对口罩本身的,它们是: 


1. 滤料的效率以及呼吸阻力 


2. 口罩与不同脸型相配合所具有的密合性 


3. 防护系数,用来评价口罩对工人.进行呼吸系统防护的有效性。如我们在上期给大家介绍过的面罩的指定防护系、数等。 


然而,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密合性优良且性能良好的口罩,对其功效的加强或降低,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第4个因素,佩戴时间。



在我们讲述其重要性之前,先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对呼吸系统进行防护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应当知道,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任何一种口罩具有的让使用者彻底地、完全脱离有害的的所谓“零暴露”的防护水平。而配戴口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工人吸入有害物的浓度,以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对身体无害的浓度水平。对于这个可以接受的浓度水平,我们以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局(0SHA)所制定的各种、有害物的允许暴露值(PEL)为例。PEL值是指当工人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而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时的污染物浓度水平。此外,美国工业卫生家协会所颁布的阈限值(TLVS)也具有同样的意。 


2.当我们应当佩戴口罩时,污染物进入到人体的途径是什么?



只有,对此有所了解,我们才会对佩戴系数的概念有所认识。我们佩戴口罩时,污染物进入到人体内的途径归纳为4种。 


(1)过滤不充分。如果滤料,包括防尘滤棉或化学过滤盒,选择正确并且失效时更换及时的话,这一点不用考虑。 


(2)面部密合不当。口罩主体与面部的密合性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测试方法进行检验,如果使用任何一种检验证明能达到满意的密合性,这一点也可不考虑。 


(3)保养不当。在清洗或安装时,若操作不当或未及时更换零件,那么口罩本体或呼气阀等零件会被损坏,从而破坏口罩的整体密封性而降低口罩的功效。 


(4)没有佩戴口罩。那么,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害物也会直接被吸入肺部。 


对于这最后一点,也就是没有佩戴口罩的时间,与工人对口罩的接受程度及合作程度有关,这帮助我们引入了佩戴系数(Wear Factor)这一概念。 


佩戴系数是指工人在暴露于污染物时(即应佩戴口罩时),所佩戴口罩的时间占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综合上述有害物进入人体有4种可能的途径,下面举例来说明没有佩戴口罩时对使用者的不良影响。


例1.我们假设条件为: 


a.污染物浓度水平为10倍的PEL值; 


b.有10%的时间没有佩戴口罩,即佩戴系数为90%; 


c.口罩的密合系数为100,即佩戴口罩后每100个单位的污染物会有1个单位由于密合问题进入口罩内。(这一数字的确定是通过对半面型面罩进行定性的密合试验得到的结果,如使用3M公司的FT-l0定型密合试验仪测定,一般半面型口罩的密合系数最小为100)。 


我们计算得出,当工人有10%的时间暴露于10倍的PEL浓度的有害物中,而90%的时间佩戴口罩并被其有效地保护时,两者的综合效果是,工人的整体暴露情况仍大于允许暴露浓度值PEL, 这就说明工人没有被有效地保护 。 


 表1. 90%佩戴系数 


   吸入的污染物浓度


 暴露情况


 没佩戴时  10% × 10PEL = 1.00倍PEL相加 


 佩戴时  90% × 10PRL ÷ 100(FF) = 0.09倍PEL


 整体暴露情况  1.09倍PEL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将佩戴系数提高到95%。计算结果请见表2。这说明,增加了5%的佩戴时间,暴露水平降低了近一半,并且已经在允许暴露浓度(PEL)以内,工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表2. 95%佩戴系数 


   吸入的污染物浓度


 暴露情况





 没佩戴时  5% × 10PEL = 0.5倍PEL相加 


 佩戴时  90% × 10PRL ÷ 100(FF)= 0.095倍XPEL


 整体暴露情况 0.595倍PEL  





通过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工人佩戴口罩的时间增加了5%,也就是在8小时工作中增加了24分钟,防护效果就有效的多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在佩戴口罩时,一个好的口罩能帮助我们工人进行有效地防护,但其对工人的整体防护效果可能会因为短时间内在污染环境中未戴口罩而大大降低。 


既然工人在工作时间坚持佩戴口罩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让工人做到这一点呢?当然,作为管理者会制定更严格的纪律措施来强制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增加佩戴时间,但是这样做,可能会给工人的士气及失产效率带来负面影响,费力不讨好。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培训,让工人了解不佩戴口罩的危险性,这样会帮助他们自觉地在整个工作中都坚持佩戴口罩。 


此外,提供轻便、易于呼吸、交流自如的高质量口罩,工人可能更易于接受它们,乐于佩戴,进而真正地保护工人自身的健康,而这正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巨大财富。

 

 如何正确选用口罩的滤料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如何正确选择口罩的类型。有了面具的主体,就必须要有适当的滤材与之配合使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口罩。本期中,我们会给您介绍有关口罩滤料的知识,帮您选择适当的滤料。 

所谓防护口罩的滤料,主要分两类,即防尘类及防毒类。它们的作用都是将有害气溶胶,包括粉尘、熏烟、雾滴、毒气和毒蒸气等经滤料吸附,阻挡而不被人所吸入。对于一个好的防护口罩的滤料,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一是在面具与使用者面部密合良好的情况下过滤效率高,二是呼吸阻力小,三是使用者感觉舒适。

防尘类口罩滤料的材质有多种,包括普通织物,动物毛,无纺布等。而目前在国标上非常流行的是一种合成的、经过静电处理的无纺布材料。为什么要用静电处理呢?我们很多人都使用过纱布口罩,我们且不说纱布口罩的结构与人面部的密合性(实事求是地讲其密合性很差,许多对我们健康危害极大的细小粉尘都会通过口罩与面部的缝隙进入呼吸道到肺部),它的滤料一般多是一些机械织物,这种滤料要达到高的阻尘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厚度,而增加厚度的负面作用就是让使用者感到呼吸阻力很大,感觉不舒适。而经过处理的无纺布(结构见图 1)不仅可以阻挡大粉尘颗粒,而且附在其表面的静电荷可以通过静电引力将细小粉尘也就是对我们健康危害最大的粉尘吸附住,而不被我们吸入,达到很高的阻尘效率。而滤料的厚度却很薄,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呼吸阻力,并感到舒适,从而达到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好的滤料的三个必要条件。有了好的滤料,配合科学设计的面具结构,就构成了一个高效优质的口罩了,它能使您感到使用方便,舒适,并能真正地保护您的健康。



大家可以看看美国3M公司生产的,8210型免保养型防尘口罩的结构图(见广告),我们不难看到,经过精心的设计,各种技术的应用,一个小小的口罩已经成为一个高科技产品了。

通过在静电无纺布过滤层中加入高效活性碳除异味层,一个防尘口罩同时可以防一些浓度较低的毒物,这样又能满品您的特殊的工作需要。

目前,国际上对于口罩滤料检测认证的标准有多种,各国或地区也都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标准,以促使生产厂家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使用者需要,保护工人的健康。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于1995年6月8日,由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IOSH)发表的有关防尘类口罩检测与认证的新标准42CFR84,它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发展的水平及对个人防护产品研究的成果。

在这个标准中;将防尘类口罩的滤料分为了三大类:N、R和P类。N类滤料可用其防护含油的气溶胶(粉尘、熏烟、雾滴),R和P类可用来防护所有含油或不含油类的气溶胶,而当使用R类滤料用来防含油气溶胶时要有时限性。为什么要这么分类呢?因为经过研究发现,有些颗粒物的载体是有油性时,而这些油性物质附在静电无纺布上会降低电性,使细小粉尘穿透掳,因此对于防含油气溶胶的滤料要经过特殊的静电处理,以达到防细小粉全的目的。在每类滤料中又划分出了3个效率水平:95%,99%,99.97%(或简称为95,99,100),所以共有9小类滤料。

在滤料的检测认证上则采取了“最坏个案”的思想,即在实验室做检测实验时的条件设立为最恶劣条件,如做效率实验时所用的氨化钠盐或DOP油雾的粉尘粒径为0.3μm的气体动力学计算直径,它代表了极细小的且最易穿透滤料的颗粒的大小(我国用医用滑石粉,悬浮粒径小于5μm的占90%以上,小于2μm的占70%以上)。实验时通过滤料的气体流量值为42.5L/min,它代表了从事强体力劳动时的呼吸量,另外,在实验前还要对滤料进行高温高湿的预处理,代表了恶劣的工作环境,所有这些的目的是检验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如果滤料能通过检测而达到相应的效率水平,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定能更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健康了。

防毒滤料一般都采用活性炭或经过化学处理的活性炭作为材料,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将毒气或毒蒸气过滤而不被人所吸入。活性炭的内部结构中有很多微孔能构成极大的比表面积,这些微孔能将分子大小不同的毒蒸气和毒气分子吸入其中而不会逃脱(见图2)。当然活性炭的处理及安装要求是很高的,若处理不当或活性炭颗粒很粗,而造成粒间缝隙,那么毒气就会从缝隙问穿透进入呼吸道,而不会被吸附了。因此,那让工人自己更换袋装活性炭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好的化学滤毒盒里的活性碳应添装密实,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这样防毒时间才会长,同时还要考虑呼吸阻力小,配戴舒适。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化学过滤盒可以防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如有机、酸性、综合防毒、氨气等。

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防尘、防虫、防毒滤料的结构、工作原理,那么,我们还很关心到底什么时候需要更换滤料呢?或者说一个滤料到底能用多长时间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轻松,不是40分钟、2个小时或3天、10天,一般厂家能提供的数值,是实验室里特定条件下的实验值,而在实际使用中回答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决定一个口罩的寿命。比如说,使用者使用口罩的时间长短、所从事工作的轻重、吸频率大小、所接触有害物性质、浓度大小、工作环境的潮湿程度等都对滤料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比如说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化学滤毒盒,空气中大量水蒸气分子会被活性晚年钟炭吸附而占据了本应吸附毒气分子的微孔,根据研究,如果在相对湿度大于80%度高于20℃的环境中使用滤毒盒,其寿命有时会缩短多达5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凭空或凭想象得出使用时间的作法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应更换油料了呢?这里有一个方法:

对于防尘滤棉,在面具与使用者面部密合良好的情况下,当使用者感到呼吸阻力很大时,说明滤棉上已附满了粉尘颗粒,应该换新的了。

过于防毒滤盒,在面具与使用者门部密合良好的情况下,当使用者闻到了有毒物的味道时,就该换新的了。但同时这还有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有些化学品是无色无味,或味道不明显,但其性质却是有毒的,比如一氧化碳等,这些化学品是不应当用空气过滤式面积与化学过滤盒来防毒的,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出过滤盒的有效性。这时,应当考虑使用供气式面具,因为供气式面具把工作环境与气源完全隔离开了。

本期我们介绍了口罩滤料的知识,希望会帮助您在工作中正确选择及使用滤料,更好地保护您的健康。

 

 

选择防尘口罩的基本原则

个人的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呼吸的空气的洁净程度。但是在工业环境中,却存在着呼吸性危险物。这些危险物经常是不可见的,并且当你暴露于这些危险物中时,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就会引起疾病。 



空气中的危险物包括粉尘、熏烟、喷雾、毒气和毒蒸气。这里我们着重谈前三种危险物以及对它们的防护。粉尘、熏烟和喷雾是一些漂浮于空气中的小颗粒。尽管你经常看不到也闻不到它们,但是它们却能进入到你的呼吸系统并且能引出短期及长期的健康问题,以至于造成死亡。粉尘的形成是在固体物料的粉碎过程中产生的,比如铺沙、碾磨、压碎;打磨等操作中产生。粉尘颗粒越小,它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就越长,被你吸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小于5微米(千分之五毫米)的粉尘,也称作呼吸性粉尘。这些粉尘进入呼吸系统,能逃避人体自身的呼吸防御(例如,咳嗽、鼻毛、黏液等),而直接进入肺泡并且积聚于肺泡内,日久便破坏换气功能,导致各类肺积尘病。这类职业病一般很难治愈,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痛苦。



那么怎样进行防护呢?防护的方法有工程治理和个体防护。工程治理是首选的方法,但有时因资金、技术、工艺原料等方面的制约,一时无法达到标准,这时就需要个体防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佩戴口罩。



那么,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口罩呢?



口罩的选择有三大原则。第一,口罩的阻尘效率。一个口罩的阻尘效率的高低是以其对微细粉尘,尤其是对5微米以下的呼吸性粉尘的阻隔效率为标准。因为这一粒径的粉尘能直接入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最大。 一般的纱布口罩,其阻尘原理是机械式过滤,也就是当粉尘冲撞到纱布时,经过—层层的阻隔,将一些大颗粒粉尘阻隔在沙布中。但是,对一些微细粉尘,尤其是小于5微米的粉尘,就会从纱布的网眼中穿过去,进入呼吸系统。现国外有一些防尘口罩,其滤料由充上永久静电的纤维组成,那些小于5微米的呼吸性粉尘在穿过此种滤料的过程中,被静电吸引而吸附在滤料捕获到微细粉尘,真正起到阻尘作用。口罩选择的第二大原则是口罩与人脸形状的密合程度。因为空气就象水流一样,哪里阻力小就先向哪里流动。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水流遇到石头时会绕道而行。空气也是这样,当口罩形状与人脸不密合,空气中的危险物一样会从不密合处泄漏进去,进入人的呼吸道。那么,即便你选用滤料再好的口罩。也无法保障您的健康。现在国外许多法规、标准规定,工人应定期进行口罩密合性测试。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人选用合适大少的口罩并按正确步骤佩带口罩。口罩选择的第三大原则是佩戴舒适。其要求包括呼吸阻力要小,重量要轻,佩带卫生,保养方便。这样工人才会乐意在工作场所坚持佩带并提高其工作效率。现国外的免保养型口罩,不用清洗或更换部件,当阻尘饱和或口罩破损后即丢弃,这样既保证口罩的卫生又免去了工人保养口罩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许多口罩都采用拱形形状,既能保证与入脸形状的密合良好又能在口鼻处保留一定的空间,佩带舒适。

 

 

1860/1860S 医用防颗粒物口罩和外科口罩 

使用说明 

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肺结核病菌暴露控制导则之要求 

 

此防护口罩可帮助提供对某些空气颗粒污染物的呼吸防护,但不能消除暴露的及受传染及患病的风险。错误使用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关于正确使用的方法,请向您的主管了解,或根据使用说明,或致电3M公司。 

重要提示 

使用前,使用者必须阅读并理解本使用说明。请保存此使用说明,便于随时参考。 

产品描述 

3MTM 1860医用防颗粒物口罩和外科口罩设计用于提供呼吸防护。本产品的过滤材料对非油性颗粒物1具有至少95%的过滤效率,同时还具有液体阻隔性能,是可丢弃式防护口罩,并可用于外科手术,能适合广泛的面型尺寸。 

本产品部件不含任何天然橡胶成分。 

用途:本产品符合CDC对肺结核病菌暴露控制导则之要求。作为防护口罩,用于降低使用者对某些粒径在0.1至>10.0微米的空气悬浮颗粒物的暴露水平,包括那些在电烙手术、激光手术及其它电动医疗设备使用中会产生的颗粒物。作为外科口罩,其设计具有对血液和其它传染性液体物质的阻隔性能,在与防护眼镜一起正确使用的条件下,符合OSHA制订的“血液携带病原体标准”的要求。对使用者产生的微生物具有>99% BFE2。 

使用限制:非工业用。有胡须或其它面部毛发防碍面部与口罩密封垫密合时,不能使用。OSHA未对空气中生物危害建立允许的暴露水平。 

使用方法: 

1. 在使用呼吸防护用品之前,应建立呼吸保护计划,该呼吸保护计划应满足OSHA 29CFR 1910.134的所有要求,如医学评价、培训和适合性检验等(在加拿大,应符合CSA标准Z94.4的有关规定)。推荐使用3M糖精(甜味)或BitrixTM(苦味)定性适合性检验用于本防护口罩的适合性检验。若只作为外科口罩使用,则不需要适合性检验。 

2. 当口罩破损、使用中感觉呼吸阻力增加或受到血液或其它体液污染时,应废弃。在其他的情况下,应根据所在机构传染控制的有关规定储存和重复使用防护口罩。 

3. 在每次使用前,应对过滤面罩进行检查,除头带固定钉孔以外,确认在呼吸区没有孔洞等破损,若因滤料撕裂或磨损导致头带固定钉孔扩大的现象,应视为破损。应立即更换破损的防护口罩。头带固定钉的钉孔并不影响NIOSH的认证。 

4. 在每次外科手术使用后,应废弃。 

注1:根据42CFR 84,使用0.3微米颗粒物(计数中位径)。 

注2:使用改进的Greene & Vesley检测方法确定的细菌过滤效率(BFE)。 

 

佩戴方法(在每次佩戴时必须遵照执行) . 手捧防护口罩,使鼻夹位于指尖,让头带松垂在手下。,将下头带拉过头顶,放在颈3. 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双手向内按压鼻夹,并逐步向两侧移!用一只手捏鼻夹会导致密合不当,降低防护效果。必须使用双手。留意勿改变口罩的位如果无法取得适当的密合,不能进入隔离区或操作区,请与您的主管联系。除方法: 中的步骤2,用手托住口罩,将下方头带拉过头顶取下,继续托住口罩,再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至少95%。 12. 使鼻夹向上,让口罩托在下巴下,将上头带拉至头顶后侧 后耳朵以下的位置。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 动逐步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4. 每次使用前,做佩戴气密性检查。将双手完全盖住口罩并呼气,应 置,若在鼻夹附近有泄漏,应按照步骤3重新调整鼻夹,若空气泄漏位于口罩四周,应调整头带位置。 摘 参见佩戴方法 头顶的头带取下,摘除口罩。NIOSH认证:N95 对非油性固体或液体 

本防护口罩部件中不包含任何天然橡胶成分。。 欲了解关于本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致电3M公司  

 

 

 

 

 

 

 

 

 

 

 

 

 

 

 

 

 

 

 

 

 

 

 

3M8210 N95防尘口罩

 

 

 

 

 

 

 

 

 

 

 

常见中毒症状的处理

常见中毒症状的处理 

昏 迷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昏迷程度、神经反射。除去假牙,防止发生外伤、褥疮及角膜损伤;鼻饲营养,必要时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重要的是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口咽气道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并注意及时吸痰。呼吸抑制时注射尼可刹米、苯甲酸咖啡因或山梗菜碱,可定时注射。呼吸每分钟不足10次时,应采用人工呼吸或机械呼吸。昏迷超过10小时,应导尿或留置导尿管;深度昏迷病人可给予抗生素防治继发性感染。 

惊 厥 

避免病人在惊厥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畅。不管惊厥原因为何,严重的惊厥往往需要抗痉挛药物,可注射安定或阿米妥钠。如有脑水肿,可给予脱水疗法;缺氧时给予吸氧。 

肺水肿 

将病人迅速移离中毒现场,安静卧床,保暖,吸氧。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肺水肿的发生并缓解症状。出现肺水肿后,给予吸氧以纠正缺氧;加用抗泡沫剂如10%硅酮或1%二甲基硅油,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病人极度不安时可注射安定。预防脑水肿,必要时可用脱水剂和利尿剂,但剂量不宜过大。 

哮 喘 

轻度发作时可口服氨茶碱或雾化吸入0.25-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并用祛痰剂如必嗽平等。重度发作可缓慢静脉滴注氨茶碱,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吸氧、补液。 

急性呼吸衰竭 

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感染和痰液阻塞往往是起病的诱因,要采取措施积极控制。危重病人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出痰液;用支气管解痉药;吸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呼吸抑制者用呼吸中枢兴奋剂。血氧不能提高、高碳酸血症逐渐加重是使用机械通气的指征。在为纠正呼吸性酸中毒而使用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防止呼吸性碱中毒。鼓励病人咳嗽排痰、体位引流排痰或用导管排痰;要注意加强护理。 

休 克 

早期发现,及时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生命指标如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很重要;必要时应测定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WP〕。患者宜平卧、保暖、止痛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补液,补足血容量。血容量补足后血压仍不回升时,可给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组织血液灌注;应根据休克类型和休克的不同阶段选择恰当的血管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可收缩血管;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等可扩张血管。重度休克可用糖皮质激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注意纠正酸中毒。 

心肌损害 

停止接触作用于心脏的毒物和药物,卧床休息。适当应用营养心肌的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等。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心力衰竭时慎用洋地黄;心律不齐时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不齐 

房性早搏可选用地高辛、心得安、异搏定、乙胺碘呋酮。室性早搏可选用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奎尼丁。窦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可选用甲氧胺、西地兰、异搏定、乙胺碘呋酮。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首选药是利多卡因,无效时可用慢心律或乙胺碘呋酮。心房颤动首选药是西地兰,用以减慢心室率;也可用奎尼丁。 

心跳骤停 

心跳突然停止,可立即用掌根在心前区胸骨下端拍击2~3次,可能使心跳恢复。如患者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按摩和有效的人工呼吸,以迅速将氧合血液供给脑,使脑得到保护。 

急性肾功能衰竭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有休克、出血、严重创伤应补充血容量;血管内溶血可给予碳酸氢钠使尿呈碱性;金属中毒给予解毒剂。血容量补足后尿量仍少时,用血管舒张剂如罂粟碱、渗透性利尿剂,以增加肾血流量,防止肾小管急性坏死。病情严重者可用透析疗法。 

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治疗措施是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如改善通气、吸氧、抗感染、促进排痰,必要时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和人工呼吸器。代谢性酸中毒可用碱性药如碳酸氢钠、乳酸钠、THAM纠正。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禁食、严重呕吐、利尿、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肾功衰竭多尿期、钡中毒等可使血钾降低。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滴注氯化钾补充钾。 

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衰竭少尿期及细胞大量破裂如大量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严重酸中毒等使钾离子由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液均可造成低钾血症。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也可用乳酸钠或碳酸氢钠、葡萄糖和胰岛素使钾离子移到细胞内。血钾超过6mEq/l应考虑透析疗法。 

高热 

五氯酚等中毒出现高热,情况类似中暑。高热患者的降温措施包括:冷水擦头和躯干,扇风促进蒸发。体温超过40℃时,用冷水敷擦、电扇吹风或冷水浸浴。在用冷水过程中易发生寒颤,可用氯丙嗪。体温降至38℃左右可停止浸浴,以防体温过度降低。

 

 

 

3M8000/07027*防颗粒物口罩使用说明

 

 

 

 

 

 

 

 

 

 

 

 

 

 

 

 

 

 

 

如何正确选用听力防护用品

 

当我们暴露于噪声中时,就要对听力进行保护。什么是噪声呢?应当说一切惹人讨厌,令人烦躁,人们不愿意听的声音都是嗓声。.噪声是声音的一种,也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衡量声音对我们人耳是否有损伤有两个指:频率和强。频率也就是在一秒钟内声波的振动数,用赫兹(Hz)表示,我们可以把频率理解为音调,频率高,声音就会尖,频率低,声音就粗。声音的强度.用分负(dB)来表示,代表了声波的压力或力度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它理解为音量,有的柔和,有的吵闹。当声音的频率或强度高到了一定强度时,它就变成对我们有害的噪声了。噪声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强度还取决于其它因素,比如暴露于噪声环境下时间的长短,暴露时间越长,危害性越大;噪声的种类,是连续性,变动性,还是脉冲性噪声;声源的距离,越靠近声源,危害性越大;每个人对噪声的敏感强度以及听力的损伤状况如耳部是否有感染或炎症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决声是如何损伤我们的听力系统及健康的,我们应对入耳的结构及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有所了解。人耳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精细的器官,它能将声波转变为神经冲动而传向大脑,进而被我们所理解。在听觉系统中,我们发现耳道内的绒毛或耳垢能帮助人耳防尘及其它脏物;但没有任何自身的机制能防噪声,这也是我们要注意使用护耳器的重要所在。听觉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见图1)。①外耳:包括耳廓、耳道和鼓膜。外耳用来收集声波并把声波传到鼓膜,当鼓膜接触到了声波,它会振动并将这种运动传人到中耳。②中耳;包括三块非常精细的听小骨,鼓膜的振动会使三块听小骨相互作用,将振动传给另一薄膜连通鼓室。③内耳:由半规管和耳蜗组成。耳蜗中充满了液体并排列着听力细胞,以及纤毛。当连通鼓室运动时,耳蜗内液体会将振动传给听细胞,并刺激听觉神经。它能将神经冲动传给大脑,在那里,这些神经冲动被转换为声音,这样我们就会听到声音了。在整个听觉系统中,嗓音所能损害的是耳蜗中时听觉细胞。请大家注意,听觉细胞一旦被损伤就不能复原了。一般来说耳蜗内听力细胞在出生时为4万个左右,随着后天种种作用,包括疾病、受伤、药物以及受嗓声影响等,听力细胞的数量会不断减

 

关于<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实施的几个问题

 

2000年7月5日至8日,由卫生部法制监督司委托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举办的《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期培训班在京召开。培训班邀请了国内从事听力保护、噪声控制与检测方面的专家前来授课,内容涉及《规范》贯彻实施的各个方面¾¾听力保护概论、噪声测量、听力测定与职业性耳聋诊断、噪声工程控制技术与护耳器、《规范》讲解、企业听力保护计划制订与实施、《规范》执法监督和听力保护培训,内容丰富、实用,讨论热烈,在短短3天时间里,使学员对《规范》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澄清了许多疑问,对下一步工作有了信心。

参加本期培训班的60余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职防所、防疫站、劳卫所及企业,代表着《规范》落实的各方面力量,所提出的问题代表着《规范》实施中将要遇到的一些情况,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现汇总如下,供读者参考。 

 

1. 问:《规范》将企业中每日8小时噪声等效A声级暴露大于等于85dB(A) (LAeq,8³85dB (A))的职工纳入听力保护范围,是否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简称《设计规范》(GBJ87-85)第20.1条规定的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中对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规定的噪声限制值90 dB相矛盾? 

答:不矛盾。 

《设计规范》提到的噪声限值90dB是指噪声控制(工程控制)设计的限值标准,而《规范》中提到的85dB是指听力保护,也就是健康保护的标准要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国职业噪声暴露限值标准还未出台,而《规范》中规定的LAeq,8<85dB(A)可视为职业暴露标准要求。 

2. 问:《规范》规定工人的LAeq,8<85dB(A),是不是一定要把作业场所的噪声降到85 dB(A)以下? 

答:不是。 

有不少作业场所噪声,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技术角度,暂都无法降到低于85dB(A)的水平,所以《规范》规定的是将工人8小时实际接触水平降到85dB(A)以下,可通过佩带护耳器实现,只要作业场所噪声测定值在减去护耳器标定的声衰减乘0.6后,剩下的噪声水平低于85dB(A)即可。 

3. 问:是不是只要给工人配发了适用的护耳器,工人就可不测听力了? 

答:不是。 

给工人配发护耳器只说明企业为保护工人听力提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并不意味着工人的听力已经得到了保护,必须靠定期的听力测定来核查其有效性。《规范》规定,企业应对接触LAeq,8³85dB(A)而<100dB(A)的职工至少每两年检测一次听力,对LAeq,8³100dB(A)的职工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听力,这些噪声限值都是作业场所实际测定的值,而非工人带上护耳器后接触的噪声值。 

4. 问:既然可以选择使用护耳器,为什么《规范》还要提出,对职工暴露于LAeq,8³90dB(A)的生产场所, 应首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 

答:工程控制措施,尤其降低噪声声源声级的措施,往往可以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噪声危害,是主动的控制措施,而护耳器降噪是被动的,是有限度的,如果环境噪声很高,即使使用护耳器也有可能无法达到《规范》的要求,所以,对于LAeq,8³90dB(A),尤其是>100dB(A)的生产场所,应当首先考虑工程措施,使下一步护耳器的选择有较大的余地。 

5. 问:企业制订与实施听力保护计划是不是由安全科(处)主管就够了? 

答:不是。 

《规范》虽未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应由谁来主管听力保护计划,但实施中必须指定企业最高领导层中的一员,通常是主管安全卫生的厂长或经理主管负责,只有这样,卫生执法监督部门才相信,企业的听力保护计划是有可能取得企业内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保障的,是有可能有效的。 

6. 问:如果经测定,企业所有作业场所噪声LAeq,8<85dB(A),是不是《规范》就管 不着这个企业了? 

答:不是。 

《规范》规定所有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都必须每年测定一次噪声,若当年噪声达标,可不建立听力保护计划,但如果以后的任何一年超标,就必须建立听力保护计划,保护职工听力。 

7. 问:目前企业在上报作业场所噪声达标情况时,以是否低于85dB(A)为达标标志,若现场虽超标,但已建立听力保护计划,给工人佩带了适合的护耳器,按要求进行了培训,定期对职工听力评定,这是否算达标? 

答:按照《规范》规定,这种情况在统计上报时应算达标,但必须对经听力评定查出有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的职工提供特别防护。 

8. 问:是不是只要给工人配发了护耳器,职工的听力就得到了保护? 

答:不是。 

向每日暴露于噪声LAeq,8³85dB(A)的职工提供护耳器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使用护耳器的职工进行护耳器选择、使用、维护,以及噪声危害和听力测定等知识的培训也是企业的义务。经验证明,实施听力保护计划的成功关键之一是培训。没有培训,职工就无法深入了解噪声的危害,无法自觉使用护耳器。培训必须定期进行,反复进行,帮助职工逐步加深认识。培训应面对面进行,让每个有关的职工都参与,用不同的培训素材从各个角度讲解,如老工人谈经验的说服力最好。所以《规范》对培训也做了详细规定。 

9. 问:工人觉得佩带护耳器不舒服,不愿意佩带护耳器怎么办? 

答:向职工提供培训,让他们了解《规范》,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向职工提供护耳器,制订听力保护计划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执行企业制定的听力保护计划,坚持佩带护耳器也是职工的义务,企业有权监督职工执行情况,并将职工不按规定佩带护耳器的情况做书面记录,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将来工人听力发生损伤,这些书面记录可帮助澄清责任方。经验表明,只要坚持佩带一周左右,工人即可适应。 

10. 问:企业在考虑进行噪声检测、听力测试以及噪声控制等问题时,感到存在技术及装备上的困难,怎么办? 

答:可以在社会上寻求技术支持。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有实力、有资格的技术服务单位可提供噪声检测服务、听力测试服务、噪声控制工程设计服务,以及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事故及急救处理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事故及急救处理 

品名

一氧化碳; Carbonmonoxide; CAS: 630-08-0

理化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相对密度0.793(液体)。

熔点 -205.0℃。沸点 -191.5℃。自燃点608.89℃。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2~

75%。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但易被氨水吸收。在空气中燃烧呈蓝色火焰。遇

热、明火易燃烧爆炸。在400~700℃间分解为碳和二氧化碳。

侵入途径

经呼吸道吸收。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TCLo: 600mg/m3/10M,LCLo:5000ppm/5M。人(男性)吸入LCLo:

4000ppm/30M; TCLo: 650 ppm/45M。

大鼠吸入LC50: 1807 ppm/4H。小鼠吸入LC50: 2444 ppm/4H。

CO经呼吸道吸入。吸入的CO通过肺泡进入血液, 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空气中CO分压越高, HbCO浓度也越高。吸收后的CO绝大部分以不变的形式由呼吸道排出。在正常大气压下, CO半排出期为128~409分钟,平均为320分钟。停止接触后,如提高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可缩短CO的半排出期。进入血液的CO与血红蛋白及其它某些含铁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二价铁的细胞色素)形成可逆结合。它与血红蛋白具有很强亲和力,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Hb 的亲和力约大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同时HbCO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且HbCO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因此首先受累。缺氧引起颅内压增高。同时,缺氧和脑水肿,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 而血管吻合支较少和血管水肿、结构不健全的苍白球可出现软化、 坏死、或白质广泛性脱髓鞘病变,产生帕金森氏综合征和一系列精神症状。

部分重症CO中毒患者,在昏迷苏醒后,经过2天至2月的假愈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称之为迟发性脑病。

临床表现

急性CO中毒是吸入高浓度CO后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CO 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轻、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持续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一般无明显并发症。血HbCO浓度在10%至50%。部分患者显示脑电图异常。 重度中毒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质状态。往往出现牙关紧闭、 强直性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 严重的心肌损害、休克、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皮肤水泡或成片的皮肤红肿、肌肉肿胀坏死、肝、肾损害等。

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50%。多数患者脑电图异常。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是指急性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 经过2~60天假愈期,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常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a.精神障碍:定向力丧失、计算力显著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 生活不能自理,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痴呆综合征。或有幻觉、错觉、语无伦次、行为失常、兴奋冲动、打人毁物等表现。

b.锥体外系症状:表现呆板面容,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步态碎小、双上肢失去伴随运动,小书写症与静止性震颤,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c.锥体系神经损害:表现轻偏瘫、假性球麻痹、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

d.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 如失语、失明、失写、失算等,或出现继发性癫痫。头颅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或高度异常。根据吸入较高浓度CO的接触史和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血中HbCO及时测定的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CO浓度测定资料,排除其它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CO中毒。

轻度急性CO中毒需与感冒、高血压、食物中毒等鉴别, 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安眠药中毒等引起的昏迷鉴别,对迟发脑病需与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患进行鉴别诊断。

处理

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血HbCO系CO中毒唯一特异的化验指标,但只有及时测定才对诊断更有参考意义。

脱离中毒环境8小时以上患者,血中HbCO多在10%以下。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快速简便。

及时有效给氧是急性CO中毒最重要的治疗原则。应用高压氧疗法,可加速患者血中HbCO的清除,迅速纠正组织缺氧。方法是用2~2.5个大气压活瓣式面罩吸入纯氧60分钟,每日1次,轻度中毒一般5~7次,中度中毒10~20次,重度

中毒20~30次。(详见--附: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迟发脑病)对症及支持疗法:根据病情采用解除脑水肿、改善脑血循环的治疗药物,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及镇痉等。参见“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脑病的治疗”。

对迟发脑病患者,治疗方法包括高压氧、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神经细胞营养药及抗帕金森氏病药物等。对中、重度中毒患者昏迷清醒后,应卧床休息两周,在观察两个月期间,暂时脱离CO作业。

附: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迟发脑病

1.治疗原理

CO中毒机制主要是碳氧血红蛋白(HbCO)增加而使HbO减少造成的低氧血症,氧离曲线左移,细胞呼吸功能障碍等,可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严重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最重。高压氧治疗CO中毒的原理几乎都与这些毒性的桔抗作用有关。

1.1 高压氧能加速COHb的解离,促进CO的消除,使Hb恢复携氧功能。氧分压愈高,COHb的解离和CO的清除就愈明显。CO的清除时间随氧分压的增高而缩短,例如CO半廓清时间在常压空气中为5小时20分,常压纯氧下为1小时20分,而在3ATA(绝对大气压)下仅为20分。

1.2 高压氧能提高血氧分压, 增加血氧含量, 使组织得到充足的溶解氧, 大大减少机体对HB运氧的依赖性,从而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如在常压下吸纯氧肺泡氧分压上升最高不超过673mmHg,而在3ATA下肺泡氧分压可上升到2193mmHg。

1.3高压氧能使颅内血管收缩(但不降低血氧含量),使其通过性降低, 有利于降低颅压,打断了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

1.4高压氧下血氧含量及血氧张力增加,组织氧储量及血氧弥散半径也相应增加。故能明显改善组织细胞缺氧状态,有利于解除CO对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1.5高压氧对急性CO中毒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心、肺、肾和肝损害,休克,消化道出血,酸中毒,挤压伤等。

1.6高压氧对CO中毒后遗症及迟发脑病有明显的疗效, 其机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高压氧血氧分压升高,大脑组织也随之得到充分氧供,从而纠正了细胞呼吸障碍,有利于CNS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恢复; (2)高压氧促进脑血管缺氧性损害的恢复,阻碍其病理过程的发展, 改善血管壁的营养状况,促进血管内膜修复,加强小血管出血及微血栓的吸收; (3)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组织的缺氧性损害; (4)高压氧对CNS的生化过程产生激活作用,还可增强大脑的电生理作用, 并对免疫功能起作用。

2.治疗指征

一氧化碳中毒是高压氧的绝对适应症,具体治疗指征可包括:

①急性中、重度中毒,昏迷,心肺功能不全者。

②中毒昏迷时间>4小时,或暴露CO环境>8小时,救治清醒后病情又有反复者。

③中毒昏迷清醒后仍有对外界反应不良,或头晕、头痛,心律紊乱, 抽搐等心脑缺氧者。

④中毒后恢复不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

⑤出现迟发脑病,病程大多在6月至1年者。

⑥意识虽有恢复,但血HbCO升高者。

⑦轻度中毒病人持续头晕头痛,或年龄40岁以上或重度脑力劳动者。

⑧脑电图,CT检查异常者。

3.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选用高压氧舱舱型(大型多人舱或小型单人舱)。大舱可以容纳多人进行治疗, 医护人员可同时进舱救治和护理。便于直接观察病情变化。

因此危重病人或昏迷病人以大舱为宜, 小舱以纯氧加压, 仅能容纳一人, 不用戴面罩,适合于呼吸无力,气管切开病人及轻中度中毒患者。

具体加压方法及治疗时程,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首次加压2-3ATA,或达3.5ATA, 治疗的前1-3天, 每天应加压治疗1-3次, 以后改为每日一次, 压力稍低于首次治疗。一般重者时程,疗程长,轻者则短。压力及时程要相呼应,绝对不能超过安全范围,否则会引起氧中毒等不良后果。在高压氧治疗的间歇期, 有条件最好给予常压面罩纯氧治疗。

4.注意事项

4.1 高压氧治疗前,首先应弄清诊断,鉴别诊断及有无合并症存在。例如CO中毒时易合并脑出血,此时若进舱加压,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故对伴高血压的老年病人尤应注意。

4.2 对于急性CO中毒, 发现中毒后立即给予充足的氧气(包括运送病人途中)直至开始高压氧治疗。确保呼吸道通畅及输液通路,根据全身紧急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4.3 在使用高压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其它对症、支持,抗感染疗法,加强护理。

4.4 对于脱离中毒现场较久, 未能行高压氧治疗者, 为改善病情, 预防后遗症及迟发脑病的出现,应积极采用高压氧治疗,不要轻易放弃治疗机会。

4.5 伴有轻度肺部感染的昏迷病人,应尽可能坚持高压氧治疗,以挽救病人生命。此时可降低治疗压力并投用抗感染药物。

4.6 CO中毒伴有其它有害气体中毒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积极进行充分的高压氧治疗。

4.7 对重震,昏迷时间长,HbCO>40%,明显代谢性酸中毒,年老体弱者,应给予充分高压氧治疗,防止迟发脑病的发生。

4.8 老年人多伴有潜在心肺功能不良,高压氧治疗中压力不宜过高,时程不宜过长。

4.9 多个并发症存在,应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一般说,休克,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威胁生命,应首先积极处理。

 

                                使用吊钩应注意哪些事项?

使用吊钩应注意哪些事项? 

使用吊钩应注意的事项有:

1、 吊钩、吊环表面应该光滑,在使用1~3年后,要进行一次检查。

2、 当发现吊钩危险断面上,其磨损程度超过10%时,应降低载荷使用。吊钩的负荷试验:将为额定其重量125%的重物,悬挂10分钟,在卸载后,测量钩口,如果有永久变形和裂纹,则应更新或降低负载使用。

3、 吊钩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更新:

(1) 用20倍放大镜观察表面,有裂纹或破口现象。

(2) 负荷试验产生永久变形。

(3) 钩尾和螺纹部分有变形及裂纹。

(4) 钩尾有螺纹部分和无螺纹部分过渡圆角处疲劳裂纹。

                 关于〈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实施的几个问题

吴卫彬  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顾问)

                    姚  红  3M中国有限公司  

 

    2000年7月5日至8日,由卫生部法制监督司委托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举办的《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期培训班在京召开。培训班邀请了国内从事听力保护、噪声控制与检测方面的专家前来授课,内容涉及《规范》贯彻实施的各个方面¾¾听力保护概论、噪声测量、听力测定与职业性耳聋诊断、噪声工程控制技术与护耳器、《规范》讲解、企业听力保护计划制订与实施、《规范》执法监督和听力保护培训,内容丰富、实用,讨论热烈,在短短3天时间里,使学员对《规范》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澄清了许多疑问,对下一步工作有了信心。

    参加本期培训班的60余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职防所、防疫站、劳卫所及企业,代表着《规范》落实的各方面力量,所提出的问题代表着《规范》实施中将要遇到的一些情况,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现汇总如下,供读者参考。  

 

1.       问:《规范》将企业中每日8小时噪声等效A声级暴露大于等于85dB(A) (LAeq8³85dB   (A))的职工纳入听力保护范围,是否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简称《设计规范》(GBJ87-85)第20.1条规定的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中对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规定的噪声限制值90 dB相矛盾? 

答:不矛盾。 

《设计规范》提到的噪声限值90dB是指噪声控制(工程控制)设计的限值标准,而《规范》中提到的85dB是指听力保护,也就是健康保护的标准要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国职业噪声暴露限值标准还未出台,而《规范》中规定的LAeq8<85dB(A)可视为职业暴露标准要求。 

2.       问:《规范》规定工人的LAeq8<85dB(A),是不是一定要把作业场所的噪声降到85 dB(A)以下? 

答:不是。 

    有不少作业场所噪声,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技术角度,暂都无法降到低于85dB(A)的水平,所以《规范》规定的是将工人8小时实际接触水平降到85dB(A)以下,可通过佩带护耳器实现,只要作业场所噪声测定值在减去护耳器标定的声衰减乘0.6后,剩下的噪声水平低于85dB(A)即可。 

3.       问:是不是只要给工人配发了适用的护耳器,工人就可不测听力了? 

答:不是。 

    给工人配发护耳器只说明企业为保护工人听力提供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并不意味着工人的听力已经得到了保护,必须靠定期的听力测定来核查其有效性。《规范》规定,企业应对接触LAeq8³85dB(A)而<100dB(A)的职工至少每两年检测一次听力,对LAeq8³100dB(A)的职工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听力,这些噪声限值都是作业场所实际测定的值,而非工人带上护耳器后接触的噪声值。 

4.       问:既然可以选择使用护耳器,为什么《规范》还要提出,对职工暴露于LAeq8³90dB(A)的生产场所, 应首先考虑采用工程措施? 

答:工程控制措施,尤其降低噪声声源声级的措施,往往可以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噪声危害,是主动的控制措施,而护耳器降噪是被动的,是有限度的,如果环境噪声很高,即使使用护耳器也有可能无法达到《规范》的要求,所以,对于LAeq8³90dB(A),尤其是>100dB(A)的生产场所,应当首先考虑工程措施,使下一步护耳器的选择有较大的余地。 

5.       问:企业制订与实施听力保护计划是不是由安全科(处)主管就够了? 

答:不是。 

    《规范》虽未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应由谁来主管听力保护计划,但实施中必须指定企业最高领导层中的一员,通常是主管安全卫生的厂长或经理主管负责,只有这样,卫生执法监督部门才相信,企业的听力保护计划是有可能取得企业内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保障的,是有可能有效的。 

6.       问:如果经测定,企业所有作业场所噪声LAeq8<85dB(A),是不是《规范》就管 不着这个企业了? 

答:不是。 

    《规范》规定所有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都必须每年测定一次噪声,若当年噪声达标,可不建立听力保护计划,但如果以后的任何一年超标,就必须建立听力保护计划,保护职工听力。 

7.       问:目前企业在上报作业场所噪声达标情况时,以是否低于85dB(A)为达标标志,若现场虽超标,但已建立听力保护计划,给工人佩带了适合的护耳器,按要求进行了培训,定期对职工听力评定,这是否算达标? 

答:按照《规范》规定,这种情况在统计上报时应算达标,但必须对经听力评定查出有高频标准听阈偏移HSTS的职工提供特别防护。 

8.       问:是不是只要给工人配发了护耳器,职工的听力就得到了保护? 

答:不是。 

     向每日暴露于噪声LAeq8³85dB(A)的职工提供护耳器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使用护耳器的职工进行护耳器选择、使用、维护,以及噪声危害和听力测定等知识的培训也是企业的义务。经验证明,实施听力保护计划的成功关键之一是培训。没有培训,职工就无法深入了解噪声的危害,无法自觉使用护耳器。培训必须定期进行,反复进行,帮助职工逐步加深认识。培训应面对面进行,让每个有关的职工都参与,用不同的培训素材从各个角度讲解,如老工人谈经验的说服力最好。所以《规范》对培训也做了详细规定。 

9.       问:工人觉得佩带护耳器不舒服,不愿意佩带护耳器怎么办? 

答:向职工提供培训,让他们了解《规范》,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向职工提供护耳器,制订听力保护计划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执行企业制定的听力保护计划,坚持佩带护耳器也是职工的义务,企业有权监督职工执行情况,并将职工不按规定佩带护耳器的情况做书面记录,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将来工人听力发生损伤,这些书面记录可帮助澄清责任方。经验表明,只要坚持佩带一周左右,工人即可适应。 

10.   问:企业在考虑进行噪声检测、听力测试以及噪声控制等问题时,感到存在技术及装备上的困难,怎么办? 

答:可以在社会上寻求技术支持。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有实力、有资格的技术服务单位可提供噪声检测服务、听力测试服务、噪声控制工程设计服务,以及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 

                             气体探测器的选用

气体探测器的选用 

作者:单建军、司璧 北京科力恒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气体探测器的主要作用是有泄露或危险将要发生时,提醒有关人员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在现场工作的人员,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转以及周围环境。如果你能正确地选择所使用的探测器,你将使它们表现得更好。目前有许多种气体探测技术可帮助今天的工业来保护人类和生产,当然,每一种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从以下最流行的技术中我们将看出没有单一“最好的方法”,而只有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由多种技术组合成的最好的气体探测系统。

气体探测器主要是由传感器和相关电路组成。传感器是整个探测器的关键部位,它是决定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有以下几种气体探测技术:电化学技术,催化燃烧技术,化学纸带技术,固态金属氧化物技术,红外技术, 以及光电离技术等等。

电化学技术与催化燃烧技术

不同电化学气体传感器中所包含的不同成份决定了它可与相应的毒气发生反应;测量头可测量反应所产生的电流并将其转换成气体浓度值(PPM或PPB)。催化传感器在涂有催化剂的小球上“无焰燃烧”可燃性气体;测量头可测量电阻的变化并通过A/D转换,显示变化相应的读数。一般以爆炸下限作为满量程。

由于电化学型和催化燃烧型测量头相对较低的成本,它们通常被用于“源点”(即泄漏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处的测量。因而对泄漏的反应迅速并可连续探测。另外,由于没有可移动部件,所以不会造成机械故障。

但是,这两种类型的传感器也有缺点:一些气体传感器不但对与之相应的气体(即它们按照设计应该反应的气体)反应,而且对其他气体(干扰气体)也发生反应,因此有必要注意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避免将这些传感器用在有可能有干扰气体存在的地方。传感器需要定期标定,通常为三个月一次(视不同品牌,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传感器在使用1到3年后通常需要更换(视不同品牌,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有些品牌的传感器使用的是电解溶液,这就需要定期填充电解液。

化学纸带技术

化学纸带技术是用经过化学浸泡的纸带去探测有毒气体。这种纸带非常象石蕊试纸当遇到某种相应的气体时会改变颜色;纸带机通过光电管测量,分析纸带颜色的变化,并将其转换成气体浓度值。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作为颜色变化反应的结果,纸带机提供的是气体泄漏的物理证据(相反,电化学型,催化燃烧型,固态金属氧化物型,和红外型测量头仅仅输出4-20mA的信号)。特别是它们也受干扰气体的影响,但要比电化学型,固态金属氧化物型的影响小,因此比它们更具专一性。另外,纸带机比电化学型能探测更多的气体。

纸带机的缺点是:它们只能用于有毒气体的探测而不能探测象氢气等的可燃性气体。由于纸带机价格昂贵,所以通常被置于中心位置并通过采样管与各个测量点相连;每个测量点的气样被依次泵吸过来。因此在气体泄漏和探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时间滞后现象,而且依次泵吸可导致探测仪表忽略一些气体泄漏。另外,活泼气体(象HF,Cl2,HCl,和NH3)很容易被吸附到采样管上而导致探测仪表无法“看见”气体泄漏。机械故障也总是纸带机的一个问题(纸盒驱动轧住了,光学镜头脏了,泵坏了,过滤器堵塞了以及流量不稳定),所以需要定期的预防性维护。光学系统的定期标定也是必要的。制造商建议每半年要更换一次纸带,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纸带的购买和处理确是十分昂贵的。

固态金属氧化物技术

固态金属氧化物传感器是由金属氧化物(通常为氧化锡)制成的,通过改变电阻来反应气体的存在;测量头测量电阻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浓度。

固态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的优点是:它们有很长的寿命,通常为10年。它们能探测的气体范围非常广,甚至包括电化学型和纸带机所不能探测的气体。因为它们相当便宜,所以通常被用于“源点”处的探测,而且对泄漏的反应迅速并可连续探测。它们没有可导致机械故障的可移动部件。

虽然固态金属氧化物传感器能够探测很多种气体且灵敏度高,但是它们的选择性很差,因此“误报警”的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技术。另外,当它们不暴露于被探测气体一段时间后,固态金属氧化物传感器将被氧化并进入“睡眠”状态,这意味着它们对真正的气体泄漏不发生反应。而且固态金属氧化物传感器提供的是非线性输出,因此要比具有线性输出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标定困难的多,所需时间也长。

红外技术

傅立叶变换型红外(FTIR)仪表

傅立叶变换型红外(FTIR)仪表是利用分光光度技术探测气体的。当红外光通过样气时被样气吸收,该仪表通过分析其吸收光谱来决定它的组成。

到目前为止,毫无疑问FTIR在通常的应用中是最精确的气体技术,它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极低的误报警。没有消耗备件,因此后期维护费用远远低于其他技术。但是,由于价格昂贵,FTIR通常被置于中心位置并通过采样管与各个测量点相连;每个测量点的气样被依次泵吸过来。因此在气体泄漏和探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时间滞后现象。

另外,象纸带机一样,活泼气体(象HF,Cl2,HCl,和NH3)很容易被吸附到采样管上而导致探测仪表无法“看见”气体泄漏。机械故障也是FTIR仪表的一个问题-旋转光闸损耗或轧住了,泵坏了。

两波长红外吸收技术

两波长红外吸收仪表是根据碳氢化合物的气体和蒸气在电磁光谱中的红外区域可吸收一定波长红外能量的原理制成的。所谓两波长,即参考波长,碳氢化合物在此波长不吸收红外能量;测量波长,碳氢化合物在此波长强烈吸收红外能量。如果有碳氢化合物在测量区域内,那么在测量检波器上测到的红外能量将低于参考检波器上的。仪表通过测量两者的差来给出碳氢化合物气体和蒸气的浓度。

它是在FTIR技术-分析¤实验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适合于职业防护和工作现场的监测。相比于催化燃烧型,它反应速度极快;没有催化燃烧型的中毒现象;准确度不受碳氢化合物气流速度的影响;测量范围最低0-1000ppm,最高可达0 -100%v/v;由于它在测量中不需要氧气¤空气,所以可应用于惰性气体环境。

它通过使用不可移动部件,可不受振动和冲击的影响;使用防尘罩,防溅罩和镜面加热技术,使之可用于十分的恶劣环境;非损耗型电子循环红外光源,寿命至少有4年;除灯外,所有部件无老化现象;测量头通过定期自检,具有自动报告故障的特性;标定可每6个月进行一次;因此比FTIR技术显著降低了后期维护费用并降低了误报警的可能性。

由于红外波长的限制,它只适用于具有碳-氢键的碳氢化合物,而不能探测CS2,H2,CO,NH3等气体,而且象乙炔和苯这样的碳氢化合物也不能探测。因此相比于催化燃烧型传感器,它更适用于具有长链的碳氢化合物。虽然其开始投资价格昂贵,但总体价格要低于催化燃烧技术。

光电离技术(PID)

光电离传感器利用紫外光电离气体分子,并用于探测易挥发有机化合物。

特制的紫外灯产生紫外光辐射能,气体分子受到紫外光辐射而电离。测量头将此时测量到的紫外光辐射能转化为气体浓度。这种紫外光辐射能的单位为电子伏。标准的紫外光源有8.4eV, 9.6 eV, 10.6 eV, 和11.7 eV。而最通常的是10.6 eV,因为它的光源更结实。11.7 eV的光源是锂的氟化物,它较软,易碎。光电离技术可探测那些气体电离势能在紫外光源辐射能量水平之下的气体。例如,苯的光电离势能是9.24 eV,所以可用9.6 eV, 10.6 eV, 和11.7 eV 的光源。

PID 传感器的优势是良好的灵敏度和快速反应。 这种测量头可以对许多低浓度的气体快速反应。由于PID 传感器不会受到高浓度气体的伤害,所以通常被用于决定使用何种个体防护装备。

PID 传感器的缺点是选择性。 PID只可以探测那些气体光电离势能低于光源辐射水平的气体。由于光源需要经常清洗,仪表需要经常标定以确保准确性。 

传感器如何工作

电化学型气体探测有许多优点,并被认为是在需要气体探测的地方所使用的最好的技术。绝大多数电化学有毒气体传感器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制造的。但是,不同制造商生产的传感器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假设气体探测系统对你的设施十分重要,你最好就要了解这些不同,以及这种技术通常的局限性。

电化学传感器通常有三个主要部件:电极(一个或多个涂有催化剂的电极),电解液和可渗透性的薄膜。气体通过薄膜扩散进来,在电解液-催化剂交界处发生反应产生电流。例如,HCl的反应:

2HCl H2O®Cl2 4H 4e

4H O2®2H2O

测量头测量所产生的电流并将其转换成气体浓度。因为释放出的电子数量与气体浓度成比例,所以传感器的输出是线性的。

传感器的寿命

传感器的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包括热,湿度,粉尘和累加的气体暴露。在正常工作状况下,传感器的寿命最少应该有一年,在很多情况下可达到三年。短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的气体将影响传感器在近期内的表现,甚至影响传感器的寿命。

虽然传感器的输出是线性的,但反应时间是一个对数函数。通过薄膜扩散进来的第一个气体分子在反应中将产生一个非常迅速的变化;当传感器的输出达到了实际环境中的气体浓度时,反应的变化速率慢慢降低。最好的传感器的反应曲线看起来非常象一个阶梯函数;而最坏的看起来更象一条直线。反应曲线倒过来决定了传感器在暴露于气体之后的恢复时间。

制造商通常定义一段时间,例如10分钟,作为传感器达到它的最大输出时所需要的时间。传感器的T90是它达到这个值的90%时所需要的时间;T50是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这两个数越低,传感器的表现就越好。

预热周期

绝大多数电化学传感器需要对传感器的电极维持一个固定的偏差。这个偏差是传感器表现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它之后,电解液通常需要时间去达到平衡。对大多数传感器来说,预热周期为4-8个小时。然而,一些制造商生产的传感器具有维持这个偏差的内置电池,从而缩短了预热时间。

因为电化学传感器通常被标定为标准状态,这个标准状态不可能恢复为最初的标准状态,所以“准确度”对电化学传感器来说是个使人误解的名词。而通常使用最多的表现测量状况的是线性、重复性和灵敏度。传感器的线性和重复性按照标准的定义。被认为是最低探测度(MDL)的灵敏度通常被定义为传感器固有本底噪声的3倍。

漂移和干扰

所有电化学传感器都有零点漂移现象。但这通常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而且可通过定期的标定充分补偿它。干扰气体而不是目标气体导致传感器发生反应确是用户关心的短期现象;而这种现象通常被误认为是零点漂移。因为干扰气体与电解液的组分有关,所以不能消除其对传感器的影响。但是,在许多实际应用中(例如气柜)它们又不是个问题-不存在干扰气体。对于其他的应用,制造商可提供一些过滤装置阻挡某种干扰气体(例如H2S或HCl)进入传感器。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仔细安置气体探测装置也可避免气体干扰的问题。

湿度和气流

传感器中的电解液通常是吸湿的,这就意味着电解液中的水倾向于与周围空气中的水达到平衡。因为水是电化学反应的关键部分,所以在非常干(和非常热)的地区,传感器的寿命将会缩短。类似的,在具有持续高湿的环境中也会缩短传感器的寿命。一些制造商为解决这些问题生产出用于干燥或潮湿环境中的具有特殊配方的传感器。快速经过传感器表面的气流(通常大于1升/分钟)能够改变气体扩散的性质,从而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另外,高的空气速度可使传感器更快的风干从而缩短其寿命。一些制造商通过提供控制流经传感器表面气流速度的装置来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

l 传感器的T50是什么? T90是什么?对于最大的传感器输出来说,它们是以什么时间长度为基础的?

l 这种传感器是否具有预热周期或内置电池?

l 什么是传感器的最小探测限?

l 传感器是否有高/低湿度模式?

l 什么是传感器的典型干扰现象,会引起什么程度的反应?能够过滤掉干扰气体吗?

对于任何一种仪表,定期维护是保持您的气体监测系统永远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保证。标定,零备件等费用超过了仪表本身的费用,代表了您的主要投资,通常是设备初期投资的两倍。

因此,您需要从供货商了解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维持整个系统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费用:标定需要多长时间,几年需要更换一次传感器,以及其它维持整个系统的费用。

  

1. 前言 中国在近2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成绩,在经济取得腾飞的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从过去的满足温饱,到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工作不仅是提供人们生活基本保障的重要基础,而且工作条件的好坏也影响到每个人的健康(卫生)和安全。 但是我国现阶段职业安全和卫生状况总体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1],近些年,全国每年报告统计的急慢性中毒数千人,死亡数百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1998年全国共发生职业病患者16,869人,其中工业领域10,637人(63.1%)、农药中毒6,232人(32.9%),在工业性职业病中以尘肺最多占72.5%,其次为急慢性中毒占18.6%。作为世界首位尘肺病大国,1998年新诊断尘肺患者8,285人,1998年底全国累积尘肺病患者已达542,041人,但这还只是官方的统计数字,并不包括在遍布全国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工人尘肺病发病情况,尤其是乡镇小煤矿、小建材、小水泥等尘肺病高发行业,因为那些企业基本没有对工人进行过任何的身体检查。 由于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健康的污染物侵害人体的首要途径是呼吸系统(约占90%),所以针对呼吸系统的个体防护一直是各国采用的重要呼吸性职业危害防治手段之一。我国目前采用的有关个体呼吸防护设备的标准是: · <自吸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GB2626-1992> · <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GB2890-1995> · <过滤式防 毒面具 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GB/T2892-1995> ·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GB/T2891-1995> 这些标准对防尘口罩和防毒面具的技术要求和检验规则及使用要求作了规定,使之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但这些标准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已经落后,且随着发达国家在这几年中不断更新法规、标准,这一差距正在进一步加大。 1995年7月10日由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制定的最新呼吸保护器标准生效,它是呼吸保护器认证的最新标准,替代了美国矿山安全监察局的有关规定,同时对粉尘滤料的检测标准进行了更新〖2】。1998年1月8日,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颁布了最新的呼吸保护标准29CFR1910.134,于1998年4月8日生效。该标准对呼吸保护做了一些新的规定。下面在简要介绍29CFR1910.134和29CFR84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一下我国在呼吸保护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需要做的工作。 2. 美国呼吸保护标准 29CFR 1910.134 标准适用于普通工业企业、建筑业、造船厂、沿岸作业和港口的作业场所。原有的29CFR1910.134 改为 29CFR 1910.139, 只适用于针对肺结核的呼吸防护。 2.1 雇主的责任 法规明确规定,保护工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是雇主的责任。当作业场所空气中存在危害工人健康的呼吸危害时,雇主首先应寻求工程控制措施,如密闭作业、通风、用低毒物料替代高毒物料等。当有效的工程措施无法实施或正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佩带呼吸保护器保护工人健康。呼吸保护器必须由雇主提供,所提供的呼吸保护器必须适合所防护的污染物性质和污染水平,并适合工人佩带,同时雇主还必须建立并实施呼吸保护计划。 2.1.1 呼吸保护计划 当作业场所中雇员所暴露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超过OSHA规定的允许暴露极限(PE L)时,雇员都应佩带呼吸保护器。只要需要佩带呼吸保护器,或只要雇主要求雇员佩带呼吸保护器,雇主就必须建立书面的并与具体的生产过程相适应的呼吸保护计划,并加以实施和保持,当作业条件的改变影响到呼吸保护器佩带时,对呼吸保护计划做适时调整。 即使没有超标,雇员仍有权要求佩带,这种自愿使用的情况可以是当空气污染物浓度超过了美国国家工业医师协会(ACGIH)制定的最高允许浓度(TLV),而同时TLV 又低于PEL时。当属于上述自愿使用的情况时, 雇主可不制定书面的呼吸保护计划。 2.1.2 呼吸保护计划内容 呼吸保护计划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具体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1. 选择使用呼吸保护器的方法; 2. 对须佩带呼吸保护器的雇员进行医学评价; 3. 对呼吸保护器进行佩带适合性检验程序; 4. 日常常规使用和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下使用呼吸保护器的正确使用程序; 5. 对呼吸保护器进行清洗、消毒、存放、检查、修理、废弃和维护的程序和时间表; 6. 针对供气式呼吸保护器气源的保证足够气体质量、气量和流量的程序; 7. 对雇员进行常规作业或紧急情况下防止潜在呼吸性危害的知识培训; 8. 对雇员进行正确使用呼吸保护器的培训,包括佩带和取下的方法、使用呼吸保护器的限制与维护方法; 9. 定期评价呼吸保护计划有效性的程序。 2.2 选择呼吸保护器 雇主应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呼吸危害进行评价,辨别污染物存在形态,评价工人的暴露水平,若雇主不能辨别或不能合理地评价工人的暴露水平,这种环境将被视为可立即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环境(IDLH〕。根据所辨别和评价的呼吸危害情况,并考虑工人作业需要,雇主必须为工人选择和提供适合的呼吸保护器,所选择的呼吸保护器必须取得NIOSA的认证,呼吸保护器的实际使用条件必须与认证使用条件相符。 2.2.1 用于IDLH的呼吸保护器选择 1. 对于IDLH环境,雇主必须选择下述呼吸保护器: · 取得NIOSH认证的使用时间至少为30分钟的自负供气式全面罩呼吸保护器(SCBA〕; · 供气式全面罩呼吸保护器与自负式空气备用呼吸器联用; 2. 取得NIOSH认证的IDLH专用逃生呼吸保护器 ; 3. 所有缺氧环境都被视为IDLH,但若雇主能够证明,在任何可预见情况下,空气中氧气浓度都能维持在表1规定的浓度范围时,属例外情况,这时雇主可以使用供气式呼吸保护器。 表1 海拔(英尺〕 雇主可以使用供气式呼吸保护器的缺氧环境(%氧气〕 低于3001 16.0-19.5 3001-4000 16.4-19.5 4001-5000 17.1-19.5 5001-6000 17.8-19.5 6001-7000 18.5-19.5 7001-8000 19.3-19.5 注:上述例外情况不适用于高于8000英尺的情况,高于14000英尺环境必须使用富氧呼吸空气。 2.2.2 非IDLH条件下使用的呼吸保护器的选用 1. 雇主所选择的呼吸保护器必须能够在日常及紧急情况下保护工人健康,遵守OSHA各项法规和标准; · 指定防护系数(推迟公布); · 最高使用浓度(推迟公布)。 2. 所选择的呼吸保护器必须适合污染物化学性能和物理形态; 3. 针对有毒气体和蒸气的防护,雇主必须选择: · 供气式呼吸保护器; · 符合下述条件的空气过滤式呼吸保护器: (1) 备有取得NIOSH认证的使用寿命指示器(ESLI); (2) 如果没有适合于该作业条件的ESLD, 雇主必须建立并实施一个滤毒罐(盒)更换时间表,时间表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客观依据基础上,确保滤毒罐(盒)在使用寿命结束前得到更换。这些客观依据必须在呼吸保护计划中得到体现。   4. 针对空气悬浮颗粒物质的呼吸防护,雇主必须选择: · 供气式呼吸保护器; · 使用取得NIOSH根据30CFR11标准认证的高效颗粒物质空气(HEPA)的滤料,或取得NIOSH根据42CFR84标准认证的粉尘滤料的呼吸保护器; · 对质量空气动力学中位径(MMAD)至少为2微米的空气污染物,使用取得NIOSH认证的任何粉尘滤料的过滤式呼吸保护器。 2.3 对呼吸保护器佩带者的医学评价 雇主必须对需要佩带呼吸保护器的人员进行医学评价(并非体检),以便评价其佩带呼吸保护器的能力,这项工作必须由一位外科医师或其他取得职业卫生专业执照的医师进行,而且必须在佩带呼吸保护器以及进行适合性检验之前完成。 这项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或者利用标准附录C的医学问卷调查表,或对佩带者进行医学检查, 以获得同样的信息 。再根据这些资料对佩带者做进一步检查。 除下述情况以外, 医学评价不需要每年进行: 1. 当佩带者有迹象或症状影响其佩带呼吸保护器能力时; 2. 当从事医学评价的专家、佩带者主管、呼吸保护计划执行主管或进行适合性检验的人员认为有必要时; 3. 当作业场所作业条件发生的变化(如温度、体力劳动强度、防护服)有可能增加佩带者的体力负荷时。 只有当医学评价专家认为佩带者需要,或呼吸保护计划中有明文规定,医学评价才 必须是每年进行一次的。 2.4 呼吸保护器适合性检验 OSHA规定,在使用任何负压或正压紧配合呼吸面罩之前,必须对佩带者进行适合性检验,这是强制性规定。适合性检验包括定性检验(QLFT)和定量检验(QNFT),必须用与工作中使用的呼吸保护器相同品牌、类型和型号的面罩进行检验。OSHA在新规定中对适合性检验的具体方法作了详细说明。适合性检验的目的是确保该呼吸保护器适合佩带者和所使用的作业环境。适合性检验必须在初次使用呼吸保护器时和更换不同的呼吸保护器时(类型、型号、尺寸、生产厂)进行,并在随后的每年进行一次。 对使用环境空气供气,或动力式空气净化呼吸保护器,也必须通过定量或定性适合性检验,无论实际应用中是负压还是正压模式,检验时必须将系统操作转为负压模式,。 2.5 呼吸保护器使用 雇主要建立并执行正确使用呼吸保护器的程序,这包括禁止导致面部密合时效的情况发生,防止雇员在危险环境中停止佩带呼吸保护器,确保呼吸保护器在整个工作班中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建立IDLH及室内建筑火灾情况下的呼吸保护器使用程序。 2.5.1 呼吸保护器的面部密合 1. 对紧配合呼吸面罩的使用,雇主要防止下列情况出现: · 雇员所留的面部毛发阻碍呼吸保护器其与脸部密合或阀的功能; · 其他任何阻碍呼吸保护器其与面部密合的情况。 2. 如果雇员佩带眼镜或护目镜及其他个体防护设备,雇主必须确保呼吸保护器的面部密合不受到任何影响。 3. 对所有紧配合呼吸面罩的使用,雇主必须确保雇员在每次佩带时都必须实施面部密合性检查,这是强制性规定。标准附录B-1给出了具体操作方法,雇员也可使用呼吸保护器制造商推荐的方法,但雇主必须确认这些方法符合标准附录B-1的要求。 2.5.2 确保呼吸保护器的持续有效性 雇主必须确保,当雇员需要清洗呼吸面罩,防止面罩使用所带来的眼睛或皮肤刺激时;当雇员感觉有毒气体或蒸气已穿透滤毒罐及感到面罩呼吸阻力加大时;或当呼吸面罩的滤料滤毒罐(盒〕需要更换时;雇员必须离开污染区域。当呼吸保护器发生漏气、破损、阻力增大时,雇主必须在雇员回到污染区域之前更换或修理好呼吸保护器。 2.6 呼吸保护器的维护与保养 雇主必须提供必要条件,确保呼吸保护器的清洁和必要的消毒,提供卫生、无污染环境供呼吸保护器的储存与放置,并对在用的所有呼吸保护器进行检查,确保使用正常,若出现坏损,必须及时维修或废弃。 2.7 培训 雇主要向使用呼吸保护器的雇员提供有关使用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培训必须在使用呼吸保护器之前进行,内容要全面、通俗易懂,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如果可能,也可以经常进行。对自愿使用呼吸保护器的雇员也要提供必要的信息。 培训内容包括: 1. 使用呼吸保护器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与佩带者适合的并得到正确使用、维护的呼吸保护器才能真正起到呼吸防护作用; 2. 呼吸保护器的使用限制和防护能力; 3. 紧急情况下正确有效使用呼吸保护器的方法,包括呼吸保护器出现故障的情况; 4. 对呼吸保护器进行检查、佩带、摘除、使用和面部密合检验的方法; 5. 呼吸保护器维护、保存的方法; 6. 如何识别可能限制或阻碍呼吸保护器使用有效性的医学迹象或症状。 3。 42CFR84新标准改变滤料分类 NIOSH建立了新的防尘口罩和防尘滤料的检测与认证标准42CFR84[2],它对以往的颗粒物滤料的分类有了重大改变,这基于油性物质的存在将降低滤料过滤效率的研究发现,所以将滤料分成3类: · N类-不适合油性环境; · R类-抗油性环境,但有时间限制; · P类-防油性环境。 由以往研究资料表明,绝大多数机械粉碎所产生的气溶胶的质量空气动力学中位径(MMAD)大于2微米,NIOSH对颗粒物滤料的检测选择使用粒径范围是: · NaCl气溶胶:计算中位径0.075 0.020微米,标准误差不大于1.86; · DOP气溶胶:计算中位径0.185 0.020微米,标准误差不大于1.60。 检测流量对单过滤器85 4升/分钟,对双过滤器42.5 2升/分钟,这满足工人从事重体力劳动时的呼吸量。 根据过滤效率检测结果将滤料分成3级,即95%、99%和99.97%(参见表2)。过滤效率达到99.97%的滤料为高效滤料(HEPA)。 表2 42 CFR 84 气溶胶检测 最低阻尘效率 NaCl 非油性气溶胶 DOP 含油气溶胶* DOP 含油气溶胶** 95% N95 R95 P95 99% N99 R99 P99 99.97% N100 R100 P100 * 当存在油性物质时,本系列材料在使用中存在时间限制,DOP: 二辛酯; ** 采用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时间限制。 4. 指定防护系数 指定防护系数(APFs)的概念是,指某种呼吸保护器针对作业场所空气污染物所能提供的保护水平,防护系数越高,它所适用的污染物浓度也越高。目前OHSA还没有在29CFR1910.134中统一对防护系数作规定,但是在呼吸保护器的选用中,实际操作通常采用ANSIZ88.2呼吸保护实践委员会-1992中所规定的防护系数(ANSI: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 (1)空气过滤式: 半面罩 – 10; 全面罩 – 50; (2)电动供气过滤式: 半面罩 – 50; 全面罩 – 1000; (3)空气导管供气式: 半面罩 – 50; 全面罩 – 1000; (4)自负空气背罐式 - 1000 在实际应用中,指定防护系数帮助使用者根据作业场所污染物浓度的超标倍数,选择不同保护水平的呼吸保护器。 5. 我们存在的差距和需要做的工作 我国在呼吸保护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各方面的差距,在短时间内消除这些差距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做的是逐步消除这种差距,逐步与国际接轨,而不是仍然停留在原地踏步。具体地讲,我国与美国的主要差距在于以下这些方面: 指 标 中 国 美 国 卫生标准 卫生标准采用短时间采样,现场检测为瞬时浓度,检测结果随机性较大; 美国卫生标准采用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现场检测为平均浓度,具有代表性; 呼吸保护器检测标准 – 防尘滤料 颗粒物滤料不考虑油性环境对过滤效率的影响; 将颗粒物滤料依防油性能分为N、R、P三类; 呼吸保护器检测标准 – 防尘滤料 颗粒物滤料过滤效率检测使用粒度90%以上小于5微米,过滤效率对复式要求³95%,对简易式要求³90%; 使用最容易穿透滤料的单一粒度颗粒检测,过滤效率分95%、99%和99.97%三级; 呼吸保护器检测标准 – 使用寿命 指示器 对有毒气体和蒸气滤毒罐使用寿命缺乏客观判断,如显示使用寿命结束的指示器或更换时间表; 必须有使用寿命指示器或滤罐更换时间表,有些生产厂商提供根据作业环境和使用条件判定使用寿命的软件; 呼吸保护器检测标准 – 检测流量 呼吸保护器检验流量为30升/分钟,无法满足工人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 呼吸保护器检验流量85-95升/ 分钟,满足工人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呼吸量; 呼吸保护器选用 尚没有选用标准; 有具体呼吸保护器选用标准; 呼吸保护器选用 – 指定防护系数 没有引入防护系数概念; 已经引入指定防护系数概念,虽然在OSHA标准中尚未正式规定,但在实践中广为采纳,使用者可根据污染物浓度与标准的比较选择不同防护系数的呼吸保护器; 管理 – 呼吸保护计划 对企业没有制定呼吸保护计划的规定; 若存在职业呼吸危害,雇主必须制定书面呼吸保护计划; 使用 – 适合性检验 法规对呼吸保护器没有适合性检验; 法规强制规定进行适合性检验,包括定量和规定定性检验,且每年一次; 使用 – 面部密合性检查 每次佩带无面部密合性检查规定; 法规强制规定,使用者每次佩带时必须做面部密合性检查; 培训 培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可利用资源有限; 非常注重培训,培训作为呼吸保护器计划的必须组成部分; 自愿使用 浓度不超标时没有对主动要求佩带呼吸保护器的认可。 既使浓度不超标,雇员仍可主动要求佩带。 应该看到,中国现行的呼吸防护用品标准几经修改,有所进步和提高,但也应看到,我国在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与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据悉,目前国家经贸委正着手制定呼吸保护器选用标准,这无疑将是现行呼吸防护标准的重要配套标准,它将大大方便广大企业在选用适合、有效的呼吸防护用器方面提供指导,使职业卫生监察有法可依,为切实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有效提高企业在保护工人健康投资的效益,提高国内呼吸保护器具生产技术水平方面提供基本保障。